自行車修繕計畫

在 ADI Negev,治療性自行車又能被充分利用了。‎ 其實在最近之前,還有一些自行車是不合用的:有些缺乏合適的座椅和腳踏板,另一些的鏈條外露,需要加上鏈條防護罩。維修費用預估頗高,所以這事就被延遲了。‎ 所幸,靠著團隊合作加上很多的努力, 15 輛自行車最近都被維修完成。一開始是由兩名荷蘭志工發起的,他們看出修繕自行車的好處,願意承擔部分籌款的責任。由於這些自行‎車的零件必須從美國運來,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到達。‎ 然而,儘管朋友、家人和其他教會成員慷慨而熱情地支持這項計畫,加薩走廊卻造成了以色列的緊張局勢。特別是在以色列南部,幾乎每天要面對火箭砲攻擊、躲防空警報,這個地區的居民只能長時間待在防空洞裡,睡得很少或無法入眠。 ADI Negev 的居民和員工也大受影響,居民被長期安置在防空建築內,活動也僅限於這些區域附近。‎ 雖然花了一段時間等待,當國家稍微平靜的時候,零件終於抵達了。修車技師立即開工,‎成果就是這些漂亮的照片!‎ 我們非常感謝所有支持這個計畫的人,看到居民和員工在美麗的 ADI Negev 園區享受翻修後的自行車,令我們相當開心。‎

疫情不斷情!台以線上簽署志工合作備忘錄

上週,一場有趣且令人期待已久的Zoom線上會議,在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與駐台拉維夫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同步進行。 本次會議主軸為簽署「台以志工合作瞭解備忘錄」,不僅確認雙方重要且愉快的合作,更是促成志工們彼此認識與交流的機會。該協議也朝向優化志工於當地的生活條件,並為有意赴以國的台灣志工,提供更多認識當地文化的交流和協助。 當天出席的重要與會者,包括簽署備忘錄的以色列代表柯思畢(Omer Caspi)與台灣外交部次長曹立傑。另有衛福部次長李麗芬和現場20名台灣志工,其中約有一半人數曾在ADI服務過;其他則是服務於不同社福機構或組織。 在以色列台拉維夫,台灣代表張國葆、以色列勞工暨社福部總司長卡普蘭(Avigdor Kaplan)、ADI Negev創辦人Doron Almog將軍與其他同仁,一同參與出席此簽署儀式。張國葆代表亦曾在去年夏天,同代表團親自走訪ADI Negev。許多曾在Negev工作的志工,當天也都盛情出席於這場重要儀式中。 當天到場的志工們都獲得了服務證書,並在享用會後餐點的同時,彼此交流了過往在以國的志工經驗與回憶。 盼透過此次合作備忘錄的簽署,能夠吸引兩地更多的志工,並進一步加强兩國之間的友誼,特別是和ADI!

台灣以色列簽志工合作瞭解備忘錄 盼深化合作

2020-12-01 23:07 聯合報 / 記者徐偉真╱台北即時報導以色列 外交部今天表示,外交部次長曹立傑今天在外交部主持「台以志工合作瞭解備忘錄」簽署儀式,由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柯思畢(Omer Caspi)及我駐以色列代表張國葆以視訊連線方式,分別代表兩國政府進行異地簽署,外交部表示,藉由協定的簽署,將深化雙方志工領域的合作,進一步增進兩國友誼。 曹立傑致詞時表示,志工青年是台灣最佳的民間大使,台灣與以色列理念相近,感謝各方努力促成協定的簽署,再度彰顯雙邊堅實的友誼及互惠合作的決心。 柯思畢致詞時肯定台灣政府積極協助青年參與國際事務,鼓勵未來有更多台灣青年到以色列參與志工服務,他也頒發感謝狀表揚台灣志工青年的貢獻。 外交部表示,「以色列海外志工計畫」每年約接待來自45個國家的1千名志工前往以色列社福機構服務,台灣青年參與人數名列亞洲國家前矛,展現民間充沛愛心力量。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5058801

台以志工合作 MOU

【#台灣#以色列 志工合作簽了 】 當 #TaiwanCanHelp 已成為國際品牌以色列也決定要來加盟了! 這趴「台以志工合作瞭解備忘錄」簽署儀式在 #魔法部 曹立傑次長主持見證下由以色列駐台 #柯思畢代表 (Omer Caspi) 和我國駐以 #張國葆代表 視訊代表兩國異地簽署  衛生福利部 李麗芬次長、教育部 青年發展署王育群副署長、以色列勞工暨社福部 #卡普蘭總司長 (Avigdor Kaplan)、身障中心創辦人 Doron Almog 將軍也全程參與見證 #台以友好 攜手發揮愛心無國界的精神  簽署儀式的結束就是行動的開始各位愛台灣、願意投入熱血志工服務的朋友們請把以色列畫入人生成就解鎖清單吧~  資訊補給站「以色列海外志工計畫」每年約接待來自 45 個國家的 1,000 名志工前往以色列社福機構服務,台灣青年參與人數名列亞洲國家前矛,展現民間充沛愛心力量。藉由協定的簽署,將深化雙方志工領域的合作,進一步增進兩國友誼。相關資訊平台將於近期設置,有意投入志工服務的朋友,請隨時關注衛福部官網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213498176955645

我們出色的國際志工嘉恩在以色列南部ADI-Negev的經驗分享

我於2020年二月中旬來到以色列ADI志工服務。我服務的所在地位於以色列的南部—內蓋夫,他們擁有非常完善並全面的環境,照顧身心障礙人士,除了有友善愛心的工作人員提供專業的醫療和居家照顧外,尚有馬場、小型動物園、植栽區以及游泳池等,供身障者各式各樣有趣的生活體驗。而我則被分配到ADI內部的學校擔任志工,雖然有時語言不通,但老師們都十分熱情和友善,接待、幫助我了解並融入孩子們 (學生) 的世界中。

「你,好,嗎? 你好嗎?」

在志工群中,每個人皆可以發揮自己所長提供每週工作坊的課程,而我也在邀約之下開啟我第一次的中文課分享。 這次的中文課工作坊,我們一同認識世界上有哪些國家說中文、正體中文和簡體中文的不同、中文字奇妙的起源,以及學習說簡單的招呼用語。 其中,不同於西方國家使用拉丁字母拼字,中文並沒有字母,取而代之的是數萬個字,每個字都長得不一樣、有不一樣的念法、意思以及來源;並且有趣的是,許多的字來自於圖畫,也就是所謂的象形符號,而這一切皆讓其他西方國家的志工感到十分有趣和驚奇。 中文課的尾聲,我們一同「包水餃」,體驗華人文化中著名的美食之一;而這般色彩多樣、豐富扎實的內餡和可愛金元寶的形狀也順利奪得西方志工的喜愛,替中文課畫下一個美好的句點。

嘉恩的志工經驗

我於2020年二月中旬來到以色列ADI志工服務。我服務的所在地位於以色列的南部—內蓋夫,他們擁有非常完善並全面的環境,照顧身心障礙人士,除了有友善愛心的工作人員提供專業的醫療和居家照顧外,尚有馬場、小型動物園、植栽區以及游泳池等,供身障者各式各樣有趣的生活體驗。而我則被分配到ADI內部的學校擔任志工,雖然有時語言不通,但老師們都十分熱情和友善,接待、幫助我了解並融入孩子們 (學生) 的世界中,前陣子也一同慶祝以色列普珥節,每個人扮成各種角色,玩得不亦樂乎 ! 然而目前由於冠狀病毒的影響,以色列大部分的商店、學校和所有活動皆順應政策暫時關閉、取消,志工們也不被允許前往ADI以外的地方,更不用說大眾交通或者前往旅遊景點了 ! 我也被重新分配到一般的居家照顧,但ADI仍每天發布最新的消息保護全體工作人員與居民的健康安全,讓我們工作時穿戴整套的防禦衣物,包括醫療手套、口罩等,並以最高警覺下維持ADI居民的照顧與作息。雖然這次的疫情並不是我們可以在一兩天下便可以控制的,但於此同時,更可以看到工作人員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同心協力、互相幫助以面對此次的難關。在世界各地的新聞播報下,在台灣的家人朋友也不免擔心身於異鄉我的安全,然而之所以選擇繼續服務於以色列和ADI,除了因原先的計畫,更也因以色列這邊相對許多國家還算安全,當然自己也得遵照當地政策的提醒和隨時注意身體狀況等。 對我而言,此次疫情造成許多工作、生活、心理層面的改變和挑戰,但也因為如此,更是擁有一個特殊的志工體驗,並同時之間更可以看到ADI、志工們、工作人員等產生共患難的精神,以一同面對此次難關。最後仍是持續替全球祈禱,願疫情皆能受到緩解,讓生活回到從前。

六月二日志工出遊去

文:林易秋 / 2019-2020 ADI志工 六月二日,對許多志工來說是久違志工出遊的日子、是久違可以探索以色列的日子、是久違與其他分機構志工見面聯繫情感的日子。ADI每個月會定期舉辦一次的志工出遊,安排不同名勝古蹟,以讓國際志工更了解以色列的歷史與文化,然而志工出遊因為COVID-19疫情影響,被迫停辦數月,好不容易等到以色列解封,因此大家都十分期待,也十分的興奮。 首站來到位於耶路撒冷南邊郊區的希律王山國家公園,此國家公園保有公元前23至20年希律王時期的建築。導遊Ilya帶我們參觀並解說每個建築的分布,原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位於山頂的希律王殿、二是位於山腳下各種宮殿內設施。不僅如此,Ilya也為我們講解其中一些古蹟背後的故事與目的,像是有為了抵禦羅馬人的建築、有些則是供當時國王的家人和朋友使用的設施。最後,我們順著走到山頂,在希律王殿前留下大合照,便動身前往下一站。 第二站來到Oz veGaon自然保護區,在這裡我們一邊聆聽創辦人分享創立的契機與過程,一邊享用美味的以色列風格的午餐,炎炎夏日,微風徐徐吹來,這是一場兼顧聽覺與味覺的饗宴。飯後之餘,在大家略帶睡意之時,志工出遊的負責人安排了一個小遊戲,讓我們彼此互動,瞬間氣氛又活絡起來,而第二站就在大家的歡笑聲中寫下句點。 終站來到了一個偌大的莓園,每個人都迫不及待,難掩興奮喜悅之情。在園區裡有櫻桃、覆盆子和桑葚,可以採摘後立馬品嘗,亦可選以購買方式帶走。眾人在園區遊走,時爾將莓果放入口中,享受莓果之酸甜;時爾低頭細數要採買的份量,看看是否已足夠或還需加把力,渾然忘我。興許是時隔太久沒到外地走走,我更沉浸在被欣賞綠意盎然的莓樹,感受久違的大自然。最後,此次的志工出遊在大家滿載而歸的喜悅下,圓滿落幕。

ADI近況更新

撰寫:林易秋,一名在ADI蓋代拉據點服務的志工 在ADI的居民們,是幸福的,他們並不知道世界正在發生一件恐怖的事情;是開心的,他們並不會因為疫情而感到恐慌與不安,繼續用他們的笑容溫暖人們。同時,他們也是脆弱的,先天身體機能較常人弱,若遭受病毒之魔爪,對他們而言將是一場浩劫。 為了保護所有ADI居民們的健康,ADI提早做了許多防範,但仍無法倖免於難,在蓋代拉及內蓋夫兩個據點皆出現第一起確診病例。對此,ADI立即採取相對應的緊急措施,將與確診個案之接觸者隔離,以防止病毒擴散,保護居民們及其他人的健康。不過也因此,ADI面臨員工短缺的窘境,半數員工皆須待在家中進行居家隔離,使得其他員工因而承擔更大的責任、更多的壓力。 此外,部分國際志工因為家人的擔心,或國家政策的影響下,決定提前結束服務,回到自己的國家。另一部分國際志工則是選擇留下,與ADI共同面對這艱困的時候,一起守護ADI的居民們。ADI十分感謝ADI的這群員工及國際志工們,儘管面臨如此嚴峻的考驗,儘管心中或許恐懼害怕,仍選擇與ADI站在同一陣線,共同面對困境。ADI不僅佩服他們的勇氣與精神,更是敬重他們為居民們所做的付出。 現在,親人皆不能到園區探視,為解相思之愁,員工和志工們利用手機視訊協助,讓居民們得以與他們的親人相見,親人傳遞愛與關心,居民感受親情的溫暖。除了親人不能探視,居民們也失去他們原先的生活,沒有學校、不能外出,任何人皆不能拜訪與探視,這表示他們與社會的連結越來越薄弱,不僅如此,居民們也正在一點一滴失去他們的基本生活,因此我們需要你,需要你的協助,給予他們安定的生活。 令人遺憾且難過的是,在4月14日,其中一名居民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離世。對於她的離開,我們十分不捨,願她安息,從此遠離病苦。 同時,來自台灣的志工嘉恩也表示著: 雖然此次疫情對我們都是一個很大的難關和挑戰,但每個工作人員和志工都嘗試保持一顆樂觀正面的態度服務我們的居民們,讓ADI仍維持充滿活力的氣息。 我們祈禱著此次疫情能快速告終,好使全球回到以往與人健康互動的關係、拜訪我們美好的居民以及提升對身障者的關懷意識。

陳宣妤

「為什麼想來ADI當志工?」這是我來到這裡之後最常被問的一個問題。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當國際志工,卻是第一次選擇來到照顧多重障礙者的機構,也是第一次與他們近距離接觸、相處,這讓我一開始工作時其實有些不知所措,畢竟一切都是未知。但實際和這些被我們稱之為居民 (residents) 的多重障礙者們相處了一陣子之後,不知不覺間我已經深深地喜歡上了他們,心情不好立刻就哭、開心時馬上就笑,對我而言他們就像是一群孩子,一群再單純不過的孩子。於是不知從何時起,我開始期待每天走進ADI、見到他們的時刻,而這是我在來之前並未預期到的。 所以,你問我為什麼要來這裡當志工,我想,是為了挑戰自己,去一個從未去過的國度、接觸那些從未了解過的人,並且,試著盡一點微薄的力量,帶給這些人、這個地方,還有我自己那麼一點點的不一樣。 陳宣妤

也許只是多一點點的陪伴和多一點點的愛

在ADI第一次接觸多功能障礙的族群時,看見他們臉上和手上的口水痕跡,還有衣服上的食物殘渣,心裡有一點害怕和抗拒,但是在我不知所措的時候,他們已經牽起我的手,熱情地帶著我到處看看,露出燦爛地微笑,好像我們已經在一分鐘之內變成了朋友。 他們像小孩一樣,從不隱藏自己的情緒和感情,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後悔,只有即時的愛;他們像永遠不會被汙染的淨土,雖然有時候情緒失控發生一點小意外,但是從來都不是出自惡意。 然後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看他們的眼光改變了,他們每一個動作都會吸引我的目光,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樣,他們的喜好變成我的喜好,他們吃的食物變成我想吃的食物。 我能為他們做什麼呢?也許只是多一點點的陪伴和多一點點的愛……

以色列最困難的馬拉松

撰寫者:2019 ADI 志工 高珮瑄 來到以色列是我以前從未想過的決定,帶著貌似危險卻有刺激的心情來到這我不熟悉的國家,真實地感受到與台灣截然不同的文化,讓我看見世界的另一個面貌,這趟以色列的經驗,是送給自己的畢業挑戰,但同時更是份珍貴的禮物和回憶。 從一句希伯來文都不會說,難以記起居民的名字和他們的生活習慣,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們有效地溝通,打招呼也沒有太多的反應,這些陌生感卻也讓我完全放下自己,貼近他們的生活,試著開始理解這個我不了解的文化。 在一天天的相處下,我們從陌生人到朋友,最後他們就像是我的家人一樣,一進到機構內,你看見她對著你微笑、抓著你的手摸摸他的頭、想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或是陪她玩上她最愛的躲貓貓。這些沒有言語但卻很真實的回饋,隨著關係的建立,那些原本的陌生或害怕都化作對每天對他們的笑容和關心,這些改變不僅是我們的互動方式,他們更教會我去發現最真實和單純的快樂和愛是什麼 ? 真正帶給自己的快樂地從來不是那些外在擁有的東西,而是每天生活周遭的小事情裡。抱持的服務貢獻的心情來到與台灣相距8300多公里的以色列,但其實我才是從他們身上得到最多的。  除了在ADI工作之外,也有許多的機會探索這個陌生又神祕的國家,透過雙腳親自走過大小城市、大街小巷,爬上馬薩大 (Mazada) 站在壯闊的山頂看著從山頭露出的第一道曙光;獨自走在米茲佩拉蒙內 (Mizpe Ramon),在偌大的山谷中安靜到只聽得見自己的呼吸聲;抑或是參加人生第一場的聖經馬拉松,挑戰堪稱以色列最困難的馬拉松。 這些地方因為每段記憶的進駐,對我不再是旅遊書裡的景點,是每個別具意義的精采故事;是未來翻開一張張照片,會揚起微笑的回憶。

謝念澄

勇敢不是什麼都不怕,而是明明怕的要死還義無反顧的去做;而當你去做,你就會發現哪些害怕和畏懼是來自無知和為什麼你應該親自來到以色列的原因。 我是謝念澄,目前就讀成功大學政治系,在ADI Negev 的復健中心服務,主要協助治療師進行治療與復健的工作。 我認為認識一個國家的方式有很多種,我選擇做志工來認識這個國家,以最貼近弱勢族群和需要幫助的人來了解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或許日常接觸的不是壯麗的景色和光鮮亮麗的外表,但卻能以最真誠的心和最真實的彼此,相互認識和坦承。 謝念澄

張容慈

嗨!我是容慈,目前就讀美術系,我想成為藝術家。藝術家!你在跟我開玩笑嗎?沒有哦,我是認真的。但為什麼想成為藝術家的人會跑到以色列去呢?其實只是因為,打開世界地圖恰巧看見,而且現在不去,之後或許再也沒有機會,於是我選擇立馬出發。這趟志工冒險旅程很精彩,認識了許多來自各國的志工,一起過生活,煮飯,出遊,上班,在下班時一起踩著踏板看著夕陽,日子過得很安靜。 人都需要安身的地方,在以色列的這段日子裡,ADI 就是我的家,每次出外旅行會回到的地方,在ADI與residents的互動,每一天都是感動,在他們身上我看見了平常所看不見的,那是就算離開ADI 以後還是會一直想起的東西。 張容慈

翁暐婷:青春的挑戰—前進以色列

我是就讀暨南大學的翁暐婷,在大一剛開學時聽了系上學長去以色列當志工的分享後,當下就決定要給自己這個挑戰,過一個不一樣的暑假。 當志工的緣起 透過FB粉專找到申請方式,照著上面的申請流程一步一步,從準備文件、填寫申請表、和當地社福機構的email往來,到等待分發機構、確認出發。當時到了四月底都還沒被分發到機構時,本來想放棄,因為分發完還要在台灣申請志工簽證,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但六月底就要出發了,擔心會趕不上。但就在五月中左右,以色列社會事務部發信通知我已經分發到機構,機構也來信要求文件,當時就想說既然已經準備那麼久,還是試試看吧,沒想到機構回復的效率很高,也確定到機場再拿簽證就行,於是我就直接訂了機票,在六月中才真正確定出發。 第一次自己去一個陌生又未知的國度坦白說我又期待又害怕。需要在半小時完成在泰國的轉機,但看網路上說以色列的安檢人員出了名地刁鑽,會問很多問題,還會輪流問,看回答的是不是一致,就算飛機要起飛了也不會放寬標準,當時在往泰國的飛機上就一直很緊張。果然,在以航的轉機櫃檯被問了至少十分鐘,除了去當地的目的、待多長的時間、住在哪裡,還會問一些個人的基本問題。不過其實也沒想像中那麼可怕,只要慢慢回答、說實話,不要慌張就能通過,印象比較深的是那個海關問了我覺得以色列是甚麼樣的國家,我回答神秘,她偷偷的笑了一下,還問我有沒有想去的地方,瞬間讓我對他嚴肅的形象破滅,心理龐大的壓力也減輕不少。順利抵達以色列機場後,坐巴士再轉乘火車跟計程車才終於到住的地方。 我住的地方是以色列的中部Negev沙漠附近的小鎮Ofakim,出發的時候沒有特別研究,是到了當地才知道那裡離迦薩走廊只要20分鐘車程,房東在介紹房子的時候特別告訴我們防空避難室的位置,讓我有點緊張,但因為以色列到處都是軍人,公共場所也都需要安檢,所以其實不會覺得可怕。只有在某一天晚上實際聽到遠方深沉的爆炸聲,才真的感受到戰火近在咫尺,不過當地人似乎都習以為常,所以在那邊待久了也就習慣了。 我服務的機構是ADI,是接受各年齡擁有多重障礙的人的地方,整個機構就像一個village,由很多一層樓的房子組成,也叫作house,不同house裡面住著不一樣條件的residents (用來稱呼住在裡面的身心障礙者)。機構有醫療處、健身復健處、學校、花園、泳池、馬場跟小動物園,硬體設備很齊全,專業的照護人員也很多,覺得整體環境非常舒服,空間也滿寬敞的。 我被分配到的house是完全女生的,house裡面總共有24位residents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協助她們半天的活動,早上7點一到機構就先在客廳區等在那裏工作的workers幫他們洗完澡帶出來,我再一個一個幫他們穿鞋子襪子、綁頭髮,等每個residents都準備好後再帶她們到餐桌,餵她們吃早餐。 在ADI Negev的志工生活 吃完早餐就開始他們的白天活動,我們會帶著他們走出house,到上課的地方,那裡會有老師帶他們做活動。每天的活動都不一樣,例如星期天,residents會做勞作,像是用水彩圖色,用手指沾顏料印在畫框周圍。星期一輪流去機構裏面的小馬場接觸馬,訓練師會讓馬慢慢靠近他們或是讓他們拿食物餵馬,感受馬的皮膚。星期二會做陶土,residents也會被帶去游泳池或接受物理治療。星期三會有老師推著推車,帶植物花草來讓residents自己種,就算不能自己種,也會讓他們聞不同植物的香味或用手搓不同觸感的草,讓他們有不一樣的刺激。星期四會讓residents做吊飾然後包裝起來,這是會在外面販賣的,每個裝飾品從製作到包裝大部分都是由residents獨立完成的。結束早上的課程後,會再帶residents回到house裡,準備吃午餐,餵完他們午餐,收拾完之後大概一點半就能結束我一天的工作回家了。 比較特別的是星期五跟星期六,因為碰到安息日(週五日落到週六日落),residents會在house裡面,星期五會有音樂老師帶著喇叭來,邊放流行音樂邊拉小提琴,我們就會拉著residents一起跳舞或搖鈴鼓打節拍,享受音樂的薰陶。星期六以色列的志工會帶著我們到每個家唱特別的歌,和每個residents互動,給他們溫暖和祝福,有時候還會帶他們到house外面的小水池玩水曬太陽,呼吸外面的空氣,放鬆一下。  每個resident都很可愛也很聰明,雖然有些人不太理人,但也有超熱情的,每天早上都會打招呼,開心的時候就會抱你親你。有一個resident一開始非常排斥我,老師叫我把她推回house,她竟然拒絕還對我生氣,一直說不要,讓我覺得很難過,但有一天她突然跟老師說想要我跟她一起做勞作、後來還叫我陪她做作業,也會主動抱我,摸我的頭,讓我可以更親近她,覺得很感動也超喜歡她。還有一個resident是我害怕很久的,因為她會打人,也會捏人又很難控制,但最後我最喜歡的也是她,因為相處久了就發現她其實很可愛,有時候會自己笑得很開心,搔癢她的肚子也會笑,看到她就會想逗她笑。     機構除了正職員工(workers)外,每個house都會有幾名以色列的志工,他們沒有去當兵就要在特定機構服務(National Service)同等時間。我們平常也是跟他們一起服務,因為他們會一些英文也在機構待很久,可以幫我們跟workers溝通或是教我們該怎麼做,他們都很善良也超活潑,每個人都超會唱歌跳舞。 以色列的飲食與旅遊 在食物方面,以色列最常見的就是口袋餅(Pita)跟沙威瑪(Shwarma 烤肉),平常在機構服務會在Cafeteria吃午餐,每天的主餐都不一樣,有麵包類也有飯跟麵,最特別的就是北非小米couscous,長的很像小米,不太需要咀嚼,上面會加一些沙拉跟馬鈴薯,在那裏遇到其他的台灣志工都吃不習慣,但這卻是我最喜歡的以色列食物。 我們的晚餐幾乎都是在家裡吃的,每個禮拜機構都有提供買食材的零用錢,我們都會列一個清單然後派兩個代表幫忙買大家的食物。有時候大家會各自弄自己要吃的東西,有時候也會一起準備各種料理,然後會圍成一桌邊體驗不同的食物邊聊天。因為每天中午左右就回家了,有時候就會和住在一起的其他志工在房東家的泳池游泳、曬太陽或在社區附近騎腳踏車逛逛。 平日除了工作,每個禮拜會有兩天的休假,這段志工服務期間我從南到北去了很多地方。北邊最大的城市就是海法,那裏最著名的就是巴哈伊花園跟整個港口的風景。北部還有提比利亞跟加利利湖。以色列繁華的首都特拉維夫就在海邊,逛完市區後就能直接去海邊散步看日落,很舒服。耶路撒冷就是哭牆的所在地,就在舊城區裡,有一次去西牆體驗他們安息日的氣氛,看到猶太教的家庭都盛裝打扮,男生穿西裝、女生穿裙子,在西牆前面唱歌禱告,真的非常熱鬧。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也是沉不下去的地方,因為是夏天,那裏又非常低,早上十點的溫度就已經接近40度了,熱到快蒸發。馬薩達堡壘遺跡離死海不遠,是猶太人的聖地,可以搭纜車或是走一個多小時的蛇路上去,我們那時候是凌晨起床走蛇路上山看日出的,雖然爬得又累又喘,但看到漂亮的日出真的很值得。 有時候也會和其他志工一起出去旅遊,Beer Sheva是南邊最大的城市,離我們住的地方大概一小時,我們會帶著腳踏車坐火車到那裡逛,很方便。然後最南邊的城市是Eilat,那裏完全就是度假勝地,可以逛街、浮潛、騎駱駝跟體驗吉普車。 我在以色列印象最深、最不可思議的就是跟著荷蘭室友去沙漠爬山,我們在沒有人的沙漠裡走了兩天,走到谷底的時候,旁邊的樹叢一直傳來很像響尾蛇的聲音,聲音大到想直接落跑,但也沒有地方可以跑,只好一邊祈禱一邊快速通過。走了一個早上,終於走到室友說的水池,那個水池很深、完全踩不到地,而且在烈日的曝曬下它還是冰的,下去後就不想上來了,第二天我們去了Mizpe Ramon看大隕石坑,親眼看到自己從未想像過的壯觀景象真的覺得很神奇。這兩天也是最難得的旅程,我到現在仍然不敢相信討厭爬山的我竟然能在最炎熱的季節背著行李走完兩天的沙漠。 在以色列當志工的兩個多月,我覺得服務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觀察跟體會,一開始去的時候甚麼都不會也不懂,但仔細觀察workers跟residents相處的方式,學習他們的方式再自己用心體會,慢慢和她們培養感情,了解他們每個人的個性及愛好,就能知道怎麼更加友善的幫助她們。有時候,即使是一個簡單的肢體動作、一個鬼臉,都能逗得她們開懷大笑。我在機構服務最有成就感的地方就是每次看到residents滿足的表情和快樂的樣子,雖然我是去協助她們的,但她們帶給我的卻是更多的歡樂及能量。也讓我覺得他們身心上的障礙就只是表象,真正可貴的是每個人可愛而單純的內心。 最後,我覺得只要有嘗試、想試試看的心,不需要考慮或擔心太多,只要找到管道,跨出第一步,事情就成功一半以上了,鼓勵大家也成為國際志工的一份子,為自己編織一場豐富又精采的夢吧。 歡迎有興趣到國外當志工的朋友們,也可以來以色列! 《作者簡介》 翁暐婷 就讀暨南大學國際企業系二年級,來自台北市 個性大方沉穩,喜愛旅遊冒險。 前往以色列是我第一次擔任國際志工,也是在邁20歲前,給自己的最後一項、也是最具挑戰性的任務。 能在大學階段不斷地嘗試、體驗、累積自身經歷是相當珍貴的, 而以熱情開闊的內心大膽闖蕩並擁抱這個世界更是一直以來支持我向前的動力, 也期望在未來,一步步持續的努力,成為更加成熟獨立的自己。 2018年7月6日至9月12日在ADI Negev Ofakim服務。 https://israelmega.com/volunteer-story-at-ADI-negev-2/

王聖茵:那些在以色列的日子

這次的國際志工服務,我接觸了從未踏入的領域─陪伴特殊兒,從原本的害怕、懷疑,到想起去年在營會中看到的特兒營介紹,那些曾有過的激動和感動提醒了我,這次志工之行並非偶然,當我開始接觸這些孩子,我漸漸發覺他們的純真,直到最後能敞開心地去陪伴,我很珍惜這些在以色列的服務歷程,也是我難忘的回憶。 我所服務的機構ADI-Negev分部,位在以色列南部的Ofakim,最早是由一群家中有身體與心智障礙孩童的父母親所創立的組織,自1982年開始運作。至今已有超過750名多重障礙的孩童在ADI,接受結合醫療、教育、社區互動及復健整合的系統照護,另外,機構歡迎來自社區、學校學生、軍人以及國際朋友到這裡參與志工服務。 我在這裡的工作內容有:協助居民進食、梳髮等生活起居、帶居民到戶外散步或是參與治療課程。另外,因為服務機構為非政府組織,手工藝工作坊課程一方面讓居民進行手部發展訓練的操作,一方面將完成的手工藝品做義賣,手工藝品有陶瓷吊飾、花盆容器、猶太佳節賀禮(例如:石榴裝置品、燭台)等。 此外,每周五是音樂課程時間,有些家人會來陪伴長期居住在機構的居民們,或者是接居民回家過安息日周末,當看見家人出現時,居民會手舞足蹈地尖叫著,開心極了!有一位父親,常常來陪伴女兒,也陪她一起跳舞。有一次這位父親向小提琴老師要求,彈奏台灣的歌曲,記得老師奏起了月亮代表我的心和周杰倫的告白氣球,當下的我一邊拉著居民跳舞,一邊哼起熟悉的歌,心裡覺得暖暖的。 還記得剛到以色列的時候,當地服務機構的同事和居民對英語頗生疏,所以對於不會講希伯來語的我來說是一大挑戰!宿舍裡牆上掛著馬克吐溫的一句話成為我的鼓勵: Kindness is the language which the deaf can hear and the blind can see. 加上與來自其他國家的志工室友,彼此分享每天的服務經歷、互相傾聽和理解,漸漸地我看見居民們願意敞開心接受志工們的協助。 有一位居民Ayala,她很聰明,先天小兒麻痺需要椅靠輪椅,偶爾他會要求我當小書僮,幫她準備寫字用具,但大部分的時候,她只會對我說” Nol!” (“No”的意思),拒絕我幫忙她梳髮或穿鞋,只讓當地的以色列同事幫她,為此我有些沮喪。直到後來我發覺她會主動來拍拍我、對我微笑,甚至有一次拿出手機,手比著螢幕,興奮地要我和她合照。還記得服務的最後一天,她來到我身旁,牽起我的手,用微微顫抖的希伯來語問我:「你明天還會再來嗎?」,當下的我好感動,我了解到人心感受到人情的溫度,是不分國籍、語言等外在的限制。 我服務的地方位處以色列南地,較為偏遠但公車和火車仍算頻繁,和想像中的沙漠不太一樣;但這兩天往南走,到了離Be’er Sheva大概一小時車程的國家公園和Mitzpe Ramon,四周望去是一座座隆起的沙漠曠野景觀,和台灣大小差不多的以色列,從北部到南部、高山雪地到沙漠,地形有如此多的變化,特別的是全以色列有多條hiking trails貫穿,徒步環島成了這裡青年及軍人給自己的挑戰。 這兩天因著荷蘭志工的介紹,我們揹著背包和大水瓶,走了將近15個小時的路程,沿著hiking trails踩過高低的曠野石地,穿過河谷,抓著鐵欄爬下峭壁,這些都不及通過矮木叢時,聽見不時發出蛇的響聲來得可怕!每當站在山頂,總想這樣閉著眼、迎著風坐上一整天,但我們一致認同最大的獎賞,莫過於荒漠中出現在眼前的水池,冰涼地足以帶走身上所有的悶熱疲累,讓我們重新得力再出發!我很享受路途中和夥伴的對話,沒有太多鼓勵打氣,時而安靜等待隊友跟上,時而聊起自己的國家、家庭、交往、興趣,自在而輕鬆。 現在回想仍有許多的不可思議:大樹下橫躺於石頭上的午覺、上了沙漠中露天屋頂式廁所(一旁有砂石桶讓你沖「石」)、沙漠公路上遇到的吉普車,把我們從迷途中領回、以及水池邊拍照,不知怎的人帶手機整個滑進水裡,回來後室友開玩笑地建議把手機放在米裡,然後半夜亞洲人會跑出來幫你修手機,實在有趣! 因為這次的國際志工,我有機會向外走出去,我的眼界也被擴張。原本以為自己熟悉的台灣應被國際所熟識,在和其他國家的志工接觸後才發覺不是這麼一回事;然而因為這樣,讓我更想抓住機會和他們介紹我自己的國家。 記得在和當地年輕人聊天時,一位以色列高中畢業的女生分享道:「我以自己的國家以色列為榮,並期待為國家當兵效力,我想其他以色列人和我都會有相同看法。那你呢? 你愛你的國家嗎?」 這讓我反思許久:是阿!我,愛我的國家嗎?在我心中悄悄地做了一個決定,回國後我想走遍台灣更多地方,我想更深地認識自己的國家、發現她的美。 作者簡介》 王聖茵 目前是一名研究生,一邊修習教育學程,未來想成為國小教師。 走向外面的世界、深入不同的文化生活,一直是我的夢想…… 三年前曾經走訪過的以色列,這裡對家庭觀念的重視和教育觀點令我著迷…… https://israelmega.com/volunteer-story-at-ADI-negev-3/?fbclid=IwAR2FKj-glRUNCMnI_PsYBQLJNFh45uhAU3ZPu-Wogf95c4tOa9OSRchNbaI

GOOD TV 新聞中心以色列採訪報導

過去幾年,持續有台灣青年來以色列擔任志工,他們用幾個月到一兩年的時間認識以色列,也協助本地人和國際志工認識台灣。 靠近以色列南地的ADI內蓋夫,是為重度多重障礙的兒童和成人提供照護服務的社福機構。退役少將Almog因為有個重度身障的兒子,對於身障者的遭遇有許多感觸和省思,因此建立了這個園區。 Almog表示,內蓋夫有兩個目標。第一,關愛身障者,給予身障者最高生活水準。第二是修復世界的觀念。他兒子從未說過一個字,他彷彿在說,你對待我的方式,就是你該被所處社會對待的方式。所以,請修正我們的世界,使人變得更好,創造更好的社會。這就是修復世界的觀念。 在以色列社福機構當志工,對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也充滿吸引力。ADI機構前志工 蔡宜芳表示,ADI不只有居民,有國際志工,有學校,有醫院,類似一個共生家園。而且廣納國際志工,然後去嘗試做一個新的東西,讓她覺得非常的特別。 如今,每年來以色列的台灣志工人數持續增加,他們在這裡付出、成長,也讓更多國際友人認識台灣。 標籤: ADI, 以色列, 以色列志工, 國際志工, 身心障礙者

蔡宜芳: 《與你同在》

在以色列的 106 天裡,看見他們對生命的熱愛與勇敢,每一天都是救贖,每一天都是恩典,每一天都是用盡生命。 「信仰」是促使我來到以色列的契機—我想認識住在這裡的人們:他們是如何生活?如何經營家庭?如何教育下一代?如何看待生命?如何面對挑戰?基於過去在機構服務的經歷,我也好奇 ADI Negev 如何建立一個完備的身障社區家園?包含學校教育、醫療及復健資源,並讓國際志工成為其中一環。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大膽的行動願景!我很榮幸自己可以參與其中。 我被安排在 ADI Negev 院區內的特教學校工作,負責協助特教老師在課室的需要,因此我要輔助教學、製作教具、維持秩序、餵食等工作,這個班級有六位學生,年齡介在 8-12 歲,有中等程度的認知與行動能力。 第一次遇見露金 (לוג’יך),她對我沒有任何的反應,瘦小的她總是沉靜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喜歡原地轉圈圈的遊戲,或浸維持定格動作,沒有人知道她在做什麼、想些什麼;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她很喜歡跟自己的手指遊戲,她會瞪著大眼睛和手掌互動,不時將手掌包覆在自己的臉上,然後發出聲響,感覺手指是她的玩伴,靈機一動「也許,我可以先跟她的手指做朋友!」 於是,我做了蝴蝶、蜜蜂、瓢蟲和小兔子的手指玩偶,一一向她的手指打招呼說「哈囉~露金!」「早安~露金!」,讓這些小玩偶的臉接觸露金每一根小指頭,在她手指間跳來跳去,她開始對我的手指產生反應,試著想要抓住某些玩偶 (露金特別喜歡會舞動翅膀的蝴蝶) ,幾次遊戲後,露金開始會主動拉著我的手, 試圖把玩偶放到我的手指上,我解讀為「我想跟你一起玩!」 慢慢地她注意到我的臉,我故意把腮幫子弄得鼓鼓的,透過吸氣吐氣產生震動引起她的注意,果真她好奇我臉上的變化,伸手嘗試觸摸,震動的感覺讓她覺得很新鮮,她試著按壓鼓起來的腮幫子,一按便發出聲響,反覆嘗試幾次,露金便笑出聲來,這是我第一次看見她的笑容,就這麼短暫的幾秒鐘,令我十分感動!接下來的互動裡,露金似乎慢慢認得我的聲音,有時候我會陪她用助行器散步, 她也會跟著我前進。有一次她抓著我的手靠近盪鞦韆,反覆做同樣的動作,似乎表達她想要玩盪鞦韆,因她的身體較為虛弱,無法在動態中平衡坐姿,於是我抱著她盪鞦韆,當我停下來時,她會抓著我的手示意要繼續,然後她靜靜地躺在我胸前-與你同在,這是最有力量的。 手,也許對她是種安全感的來源,使她可以放心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透過手指的遊戲,我進入露金的世界,也因此明白這些孩子的表達遠遠超過我們所能理解的,表面上他們缺乏語言,實際上他們是用全身在溝通,他們教導我用生命的全部說話,很直接、毫不隱藏,而我們準備好了嗎?我跟著 ADI Negev 一步一步學習,這裡的工作人員都非常用心,三個多月的時光雖不長,卻深深體會到 ADI Negev 家園的溫暖,特別感謝指導我的 Zophia & Atara,因為她們讓我有這麼多的成長,謝謝 ADI Negev 的你們 ! 愛是唯一的語言,對我不再只是一句標語 。 第一次,我哼著自己也不知道的旋律, 為的只是想要安撫你,希望你可以感受的到; 第一次,我大幅度地擺動全身肢體〃 為的只是想和你溝通,希望你可以懂我的心意; 試著找出語言以外的方式,與你在一起。

陳巧縈

大家好!我是來自台灣的職能治療師陳巧縈,很榮幸曾在ADI Negev的復健部擔任復健志工( 2019/3~2019/5)。 簡歷:義守大學職能治療學系2016外交部-國際青年大使-亞非團2018僑委會-台灣青年海外搭僑計畫-洛杉磯組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0oOeSkVB4dRU33BdOv28g/videos 陳巧縈

陳恩琦 : 淺談ADI Negev志工經驗

其實這是我第一次當國際志工,會選擇ADI Negev的原因則和我本身背景有關。我是職能治療系大四的學生,剛完成在醫院復健部的實習,了解疾病對身體功能的限制,但仍深信任何人都有權利活出生命無限的可能。而,這份相信也是ADI的核心價值。相對台灣以醫院為主的復健模式,ADI在做的是社區型的整合復健,提供的服務也相當多元,包括特殊教育、庇護工坊、復健治療和居住照護等。所有環節都緊緊相扣,跨越年齡與疾病,溫柔的托起每位居民的需求。因著這幅極其美好的圖像,我背起行囊前往ADI,不只是停留在知道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地方,更是付諸行動去參與其中。 ​在ADI Negev我主要服務的是特教學校的孩童,和特教老師與照服員一同協助孩子們參與學校課程。孩子們每天都會有不同的課程安排,例如音樂課、美勞課和魔術課等等。起初我很擔心語言隔閡的問題,我怕自己因為不懂希伯來文,導致難以和孩子們溝通。但很快的,我發現語言並不是唯一的溝通方式。當我微笑、擁抱孩子們時,他們也能感受到相同的喜樂;當我引導孩子們的手去完成活動時,他們也能透過肢體碰觸來學習。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就是我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牽著他們的小手去探索偌大的世界,看著他們熱切興奮的表情,陪著他們在時間的水流裡慢慢長大,即便幾乎沒有任何語言來往。到了志工服務的尾聲,我發現不只是我帶給了孩子們什麼服務,更多的是孩子們教會了我如何超越文化、語言去展現愛與溫暖。 ​雖然我很渴望能繼續待在孩子們身邊,但隨著新學期的展開,我仍然得回到台灣完成學業。我在ADI Negev的最後一天,老師和孩子們為我預備了一場驚喜的送別派對。派對中他們送了我一幅蓋滿孩子們手印的畫作,現在還掛在我房間的牆上。這份大禮會不斷讓我想起那些日子,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之一。在ADI做志工是一段愛的旅程,相信有愛無礙,任何人都能活出生命無限可能!未來若有機會,我一定會再回來的!